以产业振兴撬动乡村全面振兴——15省份20县乡村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
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。为深入剖析乡村产业振兴的模式经验,山东财经大学乡村振兴发展模式经验调查课题组(以下简称课题组)对广东、江苏、山东、河南、河北、福建、湖南、安徽、陕西、天津、黑龙江、山西、贵州、甘肃、青海等15个省份20个县(市、区)乡村产业振兴状况进行了调研,寻找成功做法和典型经验,分析存在的误区与不足,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。
产业立起来 振兴跑出加速度
近年来,全国各地在乡村产业振兴方面探索出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。截至2022年底,在全国已建设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中,全产业链产值超100亿元的产业集群有118个,超500亿元的31个,超1000亿元的4个。近期,经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评审并公示,4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入选2023年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创建名单。
■立足禀赋优势,“小产品”做成“大产业”
四季飘香,瓜果蔬菜闯市场。广东茂名市作为我国荔枝的主要产区,充分激发在荔枝种植方面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,探索“电商+龙头企业/合作社+产业+农户”的产业化经营新模式,在做优荔枝产业生产、物流、冷链和销售的基础上,发展荔枝精深加工,助推三产融合,实现产业延链增值。如今,茂名市作为全球最大的荔枝生产基地,全市85%的农户从事荔枝产业,全产业链年产值超百亿元。山西大同市黄花种植历史悠久,但以前基本是分散种植,未能产生规模效应。为此,大同市建立现代黄花产业园,创建“大同黄花”区域品牌,着力培育多个黄花龙头企业,强化科技支撑,开发拳头产品。同时,农民、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各司其职,产业链各环节良性循环,实现一、二、三产业全面开花。2022年,大同市黄花全产业链产值超40亿元,产品远销海内外。
先“苦”后甜,完善药材产业链。重庆石柱县精心培育黄精产业,通过“政府引导+村企合作+联农带农”的运营模式,完善黄精产业链条,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。从20世纪90年代起,河南南阳开始探索艾制品规模化生产,逐步形成艾草种植、产品加工、研发设计、内销外贸的产业链。如今,南阳全市艾草产业年产值实现130亿元,30万农民从艾草种植、采收、加工、销售中获得收益。
■紧抓发展机遇,为产业锻造“新引擎”
舌尖产业,品味振兴“好滋味”。20世纪八九十年代,福建沙县俞邦村村民在村党支部带领下走出大山,经营沙县小吃,凭借其物美价廉的特点,很快在市场上占领了一席之地。历经30余年努力,2022年,沙县农村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983元。沙县小吃稳抓发展机遇,现已遍布60余个国家和地区,同时不断研发新品,将小吃做成了富民特色产业。广西柳州螺蛳粉带动了螺蛳养殖、米粉加工、豆角种植、酸笋腌制等行业,串起了乡村致富链。
■激活电商潜能,“新农民”挑上“金扁担”
农村电商,迸发振兴“大作为”。陕西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地处秦岭深处,曾是有名的贫困村。近年来,随着网络日益普及,直播带货开始兴起,为木耳等土特产的销售插上翅膀,使它们借助电商“飞”出了山沟沟,销往全国各地。2022年,柞水木耳产业链总产值超50亿元,带动2.45万人致富增收。山东菏泽曹县约有汉服及上下游相关企业2000家,原创汉服加工企业超600家,形成了“中国最大的演出服产业集群”;同时,积极发展电商,截至今年6月底,全县电商企业超6000家,网店数量超过7.3万个,出圈的流量变成发展的增量。
■释放乡土情怀,“文化牌”打出新活力
非遗传承,传统现代相结合。海南五指山市依托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,设立非遗工坊,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,通过开展技能培训、产品设计提升、展示展销等持续推进工坊建设。云南楚雄做足“指尖文章”,全州近6万名绣娘、530多户彝绣经营户创造出2.45亿元的产业增加值。州委州政府制定出台彝族服饰保护条例及相关政策措施,举办“丝路云裳·七彩云南民族赛装文化节”并将其打造为云南文化品牌之一。
茶香景美,自然人文相交融。福建南平提出打造“千年建州·北苑贡茶”品牌,把历史茶韵转化为富民茶经济;同时,打造“中华茶博园”“万里茶道起点”等观茶景、赏茶礼、品茶味、游茶园的茶文旅项目,推动茶产业与旅游产业、健康养生产业、文化创意产业、会展产业等融合发展。山东沂源县鲁村镇以“艺术活化乡村”为抓手,用文学作品展示乡村活力,引领文化产业发展。沂河源田园综合体吸引了众多艺术家,建成了多座乡村艺术馆,为乡村注入了生机活力。
■加快转型步伐,种植业变身“香饽饽”
种植过程实施标准化、机械化。河南济源市大力推进标准化种植,探索建立“标准化﹢互联网﹢生产基地”发展模式,利用互联网销售产品,从基地直供到家,有效带动农业产业发展。贵州德江县引进多种农用机械代替人力耕种,节约农业生产成本、提升亩产量。
农业经营实行规模化、集约化。河北南和县通过“公司+合作社+农户”的经营管理模式,整合土地、劳动力、技术、资金等产业要素,规模化发展小麦、玉米两大主粮种植,形成“田间连车间、车间连销售”的完整产业链。山东德州突出党建引领,探索“土地股份合作+全程托管服务”模式,有效盘活农村“三类地”,建设成为全国首个“亩产过吨粮、总产过百亿”地级市。
生产服务实现社会化、数字化。安徽在全省21个示范县推广“大托管”服务模式,对小麦、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实行从种到收“六位一体”社会化服务,通过“保底收益+分红”的收益分配机制,使村集体、服务主体、农户形成收益共享、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。2022年,实施“大托管”的1100个村集体收入1.6亿元。黑龙江北大荒利用科技助力农业生产,推进“农服+数字化”应用模式,打造无人农场群,实现了地理信息系统及遥感技术全覆盖,生产效率大幅度提升,让传统种植业享受到农业科技红利。
7月6日,在山东曹县安蔡楼镇某汉服基地,女主播在直播推介汉服。该县依托电商资源优势,聚力发展汉服产业,形成了从印染、剪裁、绣花到打版、成衣的全产业链条。新华社发
产业强起来 须跳出四大误区
■产业同质化。调研发现,在乡村产业振兴过程中,存在对市场利润高、发展效果好的产业简单复制、跟风趋同现象,难以凸显当地产业的核心优势和地方特色,导致部分乡村产业发展不可持续。一是乡村产业纵向同质化。从产业形态看,一些地方产业定位不清晰,缺乏具有多种价值形态、高附加值的产品。二是乡村产业横向同质化。从产品生产看,不同地区在品种选育、产品包装等方面相互模仿,品质趋同,相关监督指导措施滞后。三是乡村产业模式同质化。各地乡村产业开发的基本模式大同小异,如农旅融合模式中,大部分景区售卖的特产都是市场统一批发而来,缺乏当地特质,民俗体验、垂钓、餐饮等文旅项目高度同质化现象十分普遍。
■产品初级化。从全国看,目前很大一部分乡村产业还处于初级阶段,产业布局小而散,产业链条短而弱,产品品种、品质、品牌水平较低,乡村产业融合度、产业关联度较低,尚未广泛形成产业集群,乡村资源要素在产业链条上流通不畅,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,价值形式单一。主要表现为:乡村产业集聚程度较低,区域内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能力较弱,农业产业布局分散,规模化程度较低,市场竞争力较弱;农业产业链“短链”“断链”并存,农业产业从种植到加工再到销售的链条不健全,一些农产品尚停留在初级加工环节,不能形成多元化品类,抗风险能力较差,乡村产业缺乏全产业链支撑。
■营销程式化。乡村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营销,但营销不能靠程式堆砌,更不能“拿来主义”。一方面,乡村产业的产品营销得选对时机。20世纪末,大量劳动力南下务工,沙县小吃以“一元进店,两元吃饱,五元吃好”的营销模式迎合了时代需求,成为名副其实的“国民小吃”。与此类似,柳州螺蛳粉的爆红,是搭乘了互联网经济快车,成为网红食品。乡村产业要把握好市场时机,做到精准营销。另一方面,乡村产业的营销策略要不断创新,充分考虑市场的变化和消费者的需求,针对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改变营销策略。
■主体单一化。乡村产业振兴的主体是农民,要让农民有活干、有钱赚,尽可能地参与进来。调研发现,一些乡村产业忽略了“农民主体地位”这一本质要求,致使产业振兴缺乏后劲与活力。同时,部分新型经营主体带农意识不强,与农民利益联结不紧密,片面追求回报率,制约了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。此外,部分产业片面追求物质利益,没有很好实现生态和经济和谐共生,一定程度上存在“个体现代化、村里脏乱差”问题;一些地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契合度不高,“富口袋”与“富脑袋”脱节严重。
促产业振兴 可持续发展是关键
在乡村产业、人才、文化、生态、组织五个振兴中,产业振兴是“牛鼻子”,要以其为支点,激发乘数效应和化学反应,提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效力效能。当前,我国乡村产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,规模小、布局散、链条短、品种少、品质低、品牌知名度不高等问题仍然存在,为此,乡村产业应立足当地特色资源,着力做好“土特产”文章。
■挖掘特色,彰显地方特质。各地要探索出具备自身特色的文化性与商业性融合道路,积极培育特色产业,踊跃申请农产品地理标志,专注打造自己的品牌标识,充分利用媒体平台和社交平台做好品牌宣传与推广,维护好品牌形象,体现出地方风情,扩大特色产业的品牌效应。
■提高定位,对标品质需求。伴随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,人们的消费需求逐渐趋向多元化、个性化和品质化。与之对应,乡村产业也出现了诸如定制农业、乡村旅游等模式。乡村产业要面向百姓高品质生活需求,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上下功夫,继续做大做强有机农产品生产、乡村旅游、休闲农业等产业,推出高质量产品,拓展优质农产品销售渠道。
■补链强链,形成链式布局。各地要紧跟产业发展前沿趋势,推进农业农村多功能开发。地方政府应借助信息技术优势,加强顶层设计,厘清产业边界,与电商平台和龙头企业广泛合作,通过延伸产业链、提升价值链、打造供应链和完善利益链的方式优化产业布局、形成产业集群、增强发展后劲。通过推动一、二、三产业融合发展,释放产业融合的巨大能量,实现县域能级内更广范围、更深层次、更高水平的融合发展。乡村产业发展要以县域为单位,通过政策引导推进资本下乡。要切实发挥好村集体的作用,使得乡村产业逐步形成区域内分工明确、区域间优势互补的空间布局。
■立足乡土,突出文化味道。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”,立足乡土本质上就是找准自身的资源禀赋,借助自身条件选好主赛道,为乡村产业发展增添乡风乡韵。各地应认真挖掘本地自然人文资源,积极汲取本土养分,加大文化要素与产业耦合力度,不断创新产业业态,开发相关文创产品,实现乡土文化的价值转换。以建立县志馆、村史馆等形式留住乡土气息,以挖掘地方戏曲、神话传说等形式传承乡土文化,保护“土字号”“乡字号”“老字号”品牌,使其在新时代焕发生机。
- 上一篇:没有了
- 下一篇:没有了